随着大家对甲醛危害的逐步了解,除甲醛渐渐成了大众关心的话题,市面上的除甲醛产品类目繁多,光触媒作为国际上治理室内环境污染最安全的材料之一,因具有无二次污染、安全性、长效性的优势,逐渐成了大众除甲醛的首选。
然而,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2017年上海市空气净化剂产品主要质量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超9成样品的光触媒甲醛净化效果的持久性低于30%。绝大多数的光触媒品牌,在宣传中都会提到 “持久”,“去除率>90%” 等字样,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却大打折扣,很大的原因可以归咎于检测不够完善,生产厂家利用检测缺陷欺瞒消费者。

甲醛进化效果检测是如何进行的?
进行甲醛净化效率的检测实验时,采用的执行标准为JC/T 1074-2008《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
实验采用两个实验舱进行对比,一个为空白舱,另一个为样品舱,用以放置测试样品。准备2个同样经过甲醛浸泡的载体作为污染源,将其中一个放入空白仓,另一个按照净化产品使用说明,将产品喷涂与释放源上,放入样品仓,打开光照,24小时后进行采样,空白舱测到的甲醛浓度作为初始浓度,换算得到甲醛去除率。
按照《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规定,甲醛/甲苯净化率的检测为期 1天,甲醛/甲苯净化效果持久性的检测为期5天。
检测方法存在的几大问题
- 实验中甲醛的初始量衡定,不符合真实甲醛持续释放状态;
- 真实环境中甲醛释放源不可控,无法全部进行喷涂处理;
- 检测时间过短,净化率检测仅1天,持久性检测仅5天;
- 实验环境采用最佳光照,检测结果过于片面,忽略了现实中存在无光照的夜晚等环境,并且有其他气体共存物干扰的情况;
即使是在如此宽松的检测方法下,仍然有9成产品不合格。众多厂家拿着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测出的甲醛去除率,却打着“微光,无光”的概念欺骗消费者。
“覆盖”与“去除”的概念混淆
这其中还有一个“覆盖”与“去除”的概念混淆问题。如果是采用《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作为执行标准,受检产品是以包覆的形式减少污染物释放而达到去除污染物效果,所以只要一个产品具有足够好的包覆性,就可以通过该检测方法得到“漂亮的除醛效果”。
除甲醛性能应该怎么测?
日本光触媒的甲醛降低性能检测系统由日本工业协会(JISC)制定,甲醛降低性能检测为期5天;持久性能检测,长达为5年。
以日本艾谱德AIR PLOT铂金光触媒玻璃镀膜为例,在申请日本国土交通省认证时接受的甲醛降低性能及甲醛降低效果持久性的一系列实验,由日本工业协会制定,日本静冈大学执行。
实验过程
实验首先采用将甲醛与模拟真实空气的合成气体导入气体混合装置进行混合,模拟真实的甲醛空气,然后通过流量控制器将甲醛气体分别持续导入样品舱B和空白舱A。
在20L的样品舱内放置受检产品(一块0.16㎡大小施工了艾谱德铂金光触媒的玻璃片)、紫外线灯源及湿度温度计;空白舱内仅放置紫外线灯源、湿度温度计。甲醛在紫外线条件下会有部分自然衰减, 因此以测定点A测到的甲醛浓度作为供给浓度,排除了甲醛自然衰减部分,测定点B为排出浓度。

实验不仅模拟光照条件量好的晴天环境,还模拟了微光的雨天环境,对艾谱德铂金光触媒进行甲醛降低性能测试,每组实验为期5天(晴天环境5天,雨天环境5天), 每天分别打开紫外线灯12个小时,关闭12个小时(模拟昼夜有光、无光的状态),每隔1个小时进行采样。并且考虑到真实环境,又以温度,湿度,甲醛浓度,环境共存物(氮化物,硫化物,乙醛,甲苯,二手烟,尘埃,油烟)等作为环境变量,分别进行检测。每组检测同样持续5天(与氮化物共存5天,与硫化物共存5天,与乙醛共存5天,与甲苯共存5天,与二手烟共存5天,与尘埃共存5天,与油烟共存5天),每隔1个小时进行数据采集,以确认环境变量是否会对艾谱德铂金光触媒玻璃镀膜的分解能力产生影响,光检测产品的甲醛去除性能就耗时超过1个月!
实验亮点
- 甲醛持续供给,真实模拟甲醛在现实中持续释放的状态;
- 不对污染源做封闭处理,实力分解降低甲醛;
- 除去自然衰减的部分,数据更为客观;
- 模拟昼夜,真实检测微光、无光条件下的分解能力;
- 长时间持续检测,结果更为准确;
- 模拟真实环境,考虑到各种环境变量,避免在真实环境下使用,效果产生落差。
除甲醛持续性如何测
日本工业协会(JISC)制定的甲醛降低性能检测还包括5年持久性检测,在对艾谱德铂金光触媒进行认证时,拆取了5年前施工了艾谱德的玻璃窗,切割后送入实验室,接受了上述去除甲醛性能的系列实验,以确认甲醛降低性能仍然有效。
结语
对比这两个检测系统不难看出,由于检测方法存在漏洞,导致我国市场上除甲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宣传说的天花乱坠,实际效果总是让人失望。室内去除甲醛,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健康,消费者在选用产品时需要谨慎,可以通过了解检测方法来甄选产品,避免花冤枉钱。